处暑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气象意义的秋天
处暑之韵:秋意浓,民俗显
处暑,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位舞者,当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,公历8月23日的这一天,便是她与世人相约的时刻。处暑之名,蕴含了夏去秋来的深意。
每当处暑时节来临,民间习俗如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,逐渐在人们眼前展开。
一、出游迎秋
处暑前后的民俗活动,与祭祖和迎秋有着不解之缘。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便是其中之一,俗称“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节”。在这个特殊的时段,从七月初一开启鬼门,到月底关闭,期间普渡布施活动贯穿始终。河灯飘荡,孤魂得以安抚。出游迎秋,更是人们亲近自然、赏景的好时节。天上的云彩在处暑时节也显得疏散自如,民间有“七月八月看巧云”之说。
二、河灯普渡
河灯,又名“荷花灯”,是放在江河湖海中的一盏明灯。中元夜,人们会将河灯放入水中,任其漂泛,意在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。这一习俗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,如萧红《呼兰河传》中的描述,河灯成为死魂托生的寄托。
三、开渔节:海的盛宴
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,处暑之后,便是渔业收获的佳节。每年的开渔节,都是一次盛大的庆祝。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,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出海。2006年的第九届中国开渔节,在浙江省象山县举行,那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,鱼群活跃,海鲜种类繁多,人们得以尽享海洋的馈赠。
处暑节气,不仅是一个气象标志,更是文化的载体。出游、放河灯、开渔节等民俗活动,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,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。在这个季节,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秋意的渐浓,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处暑之时,让我们一同感受这份秋意与民俗的交融,品味生活的丰富与多彩。
